2024 年 03 月 29 日 星期五
新闻搜索:
您当前的位置 : 南海网  >  定安新闻网  >  定安新闻

阶前唐棣争荣茂 拐下兰芝竞秀香

南海网 http://www.hinews.cn 时间:2017-10-12 18:31 来源:定安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:

  位于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的张岳崧故里,修缮后吸引了不少游客探访。本报记者张杰摄

  绝代探花郎,诗书显德义。在清代 267 年科举史上,他是海南唯一一位考中一甲的举子。他工书能画,被世人誉为“写绝”,与“读绝”丘濬、“忠绝”海瑞、“吟绝”王佐齐称为“琼州四大才子”。

  张岳崧( 1773 年— 1842 年),字子骏,又字翰山、澥山,号觉庵、指山;广东琼州府定安县(今海南定安龙湖镇)高林村人。张岳崧自幼聪颖,嘉庆己巳年( 1809 年)举人,十四年一甲第三名及第,官至湖北布政使(从二品)护理巡抚,为广东四大书家之一。

  张岳崧在任时整饬吏治,兴修水利,提倡实学,倡导并协助林则徐禁鸦片;注重教育,主讲多家书院,对广东、海南教育贡献影响深远。他四次受到皇帝召见,主持编纂《琼州府志》。张岳崧擅长书画,也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。

  为学、为官、为人,一个“学”字伴随张岳崧一生。而这其中,张氏家族以学为重、尊尚学问的家风对其一生成就功不可没。在如此家风浸润之下,虽张岳崧以“绝代探花郎”独领风骚,但张家也绝不是仅出落了张岳崧一人。张氏良好的家风也为今日为官者、为学者提供了可鉴之处。

  良好家风成就诗书门第

  乾隆三十八年(公元 1773 年),张基伟的妻子周氏在定安高林村诞下次子张岳崧。张岳崧自小就显露出其在学习上的天赋异禀。五岁时,父亲口授经书,只需讲授一遍,张岳崧便牢记脑中,七八岁时便可在叔父们面前背诵《项羽本纪》。

  张岳崧自幼家境贫寒,父亲张基伟为生计外出奔波,但即便是在“温饱”都难以实现的情况下,张基伟还是坚持将十岁大的张岳崧送去几十里外的琼山拜师学习。天赋加之刻苦,张岳崧的才华在他的学业上尽显, 12 岁应童子试, 16 岁时便入了县学,随后和兄长张岳元同时在县试中考中秀才。

  大才子声名远扬, 29 岁的张岳崧被选录为优贡生上羊城参加乡试,拥有了入京到国子监求学的资格。原计划当年 5 月前至京师礼部报名,参加 6 月礼部在保和殿的朝考,但一来从海南岛跨过琼州海峡来到广州,路途的艰辛已让身子本就虚弱的张岳崧有些“吃不消”,二来想到家乡老弱的父母,他根本不忍心向他们要进京盘缠,在广东学政万承风的建议下,张岳崧选择在闻名遐迩的粤秀书院深造。

  良师益友的交往,史书典籍的苦读, 3 年的书院深造让张岳崧在学业上有了更大的进步,嘉庆九年( 1804 ) 8 月, 32 岁的张岳崧在乡试中中举。当他将这一消息告知父亲时,年迈的父亲只劝他心无杂念读书赶考。承载着这份寄托,张岳崧顺利抵京,但世事难料,这个在学问上一直学而有道的优等生却在嘉庆十年( 1805 )乙丑科、十三年( 1808 )戊辰科两次落榜。家人的期盼与父亲的鼓励一直支撑着张岳崧留在京城。他利用做私塾先生的机会广泛阅读,文章、书法都愈加精深。

  嘉庆十四年( 1809 ),嘉庆帝在其 50 大寿之际特开恩科取士,这一次, 37 岁的张岳崧不负期许,一举考中第一甲三名,人生仕途由此展开。

  了解张氏家族的历史,不难发现,张岳崧的成就不仅是“天资聪颖”这样的“偶然”,崇尚学习的家风传承促其成为“探花”铺就了“必然”。事实上,据张岳崧后人、现居高林村的张党权介绍,在张岳崧前面 3 代里,张家就已经出了 8 个秀才。

  张氏自十九世远祖宋代张有文被授任琼山县令,从福建莆田搬来琼山府城甘蔗园村以来,世代绵延 800 余年。张岳崧先祖张宏范、叔祖张宏笏迫于生计迁往高林村,兄弟俩耕读传家,双双考上秀才。张岳崧父亲张基伟(武痒生)同样爱好读书学习,写得一手好字。

  走进高林村里的张氏宗祠,一块朱红底色牌匾上题写着“进士”二字,这块牌匾正是后来张岳崧的次子张钟彦在道光乙巳年考中进士所立。青山绿水,钟灵毓秀,生活在乡间村落的张家耕读文化代代相传,重视教育成为了家中不变的传统。张岳崧在高林村的故居分为上衙和下衙,在其上衙中,有一株由张岳崧亲自种下的含笑花,绿叶葱葱,生机勃勃。张岳崧种下它就是为了告诫家中子孙,读书人要微笑有礼,对人谦虚。

  如此家风成就二十世诗书门第,张岳崧亲撰对联“由宋而元而明七百载孝友家风尚冀炽昌光盛世;自闽而琼而定二十传诗书门第敢云阀阅启高林”这幅对联镌刻在桄榔木上,由张岳崧亲手悬挂在张氏宗祠内。“孝友家风”,指的是周朝张仲的故事。张仲为周宣王的卿士,是正史记载第一个张姓的人,以敬孝父母友善兄弟著称。

  清廉为民赢得百姓称赞

  “相比明代海瑞为官‘清廉刚正’之极,清代张岳崧则为官‘本理德义’、才华‘岭南奇才’、为人‘品行高雅’”,张岳崧后人、文化学者张昌赋曾在他的文章中写道。

  对于张岳崧的一生,《前湖北布政使张岳崧崇祀乡贤实录》对其学问及美德褒扬称:张岳崧“学允儒宗,行为士表,谊笃伦常,孝友夙敦,至性功深,诚正操守,克绍先民。……嘉言懿行,资坊表之乡邦;茂德清操,树仪型于名教。”

  回顾其一生,他的为官之路与他的“学”密不可分。在中得探花后,张岳崧就被授翰林院编修一职。道光二年( 1822 )道光帝指派张岳崧主考四川乡试,在此期间张岳崧公正严谨,为国选才,道光帝随后便命他为陕甘学政,负责教育工作。张岳崧在西北一干就是三年,期间其兴办学校,培养士子。当时的张岳崧俸禄并不高,但他却为了办学贴补自己的收入,自费资助学生们读书。当他卸任时,乡亲百姓聚在街头为他送行。

  道光十一年( 1831 )张岳崧赴江苏任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,治理常州与镇江的水患。他时常前往一线,与当地百姓共同生活,常握着他们的手为大家鼓劲。正是因为这次治水有功,赢得民心,三年多后,张岳崧被道光帝任命为湖北布政使,负责当地的重要政务。

  道光年间,浙江一带盐务口吏治腐败、军船私带严重,导致了盐税收入下降。道光帝派稳重清廉的张岳崧出任两浙盐运使,整顿盐务。走马上任后,张岳崧号召各级官员做到“洁己励俗,裁共亿,革奢习,讲缉私畅引之方,以振商力而清帑项”,要求官员首先自身要廉洁。在张岳崧整顿下,短短数月盐务的风气就有了很大改善,饷银也筹措到位。

  然而,曾处多个要职的张岳崧对自己的生活却没有过高的要求,为官数十年来不曾增置一分田产,家中仅有几间简陋屋子。在张看来,房屋“仅避风雨,容膝可安”而已,无需豪华。定安县儒学教谕宋夏在《前湖北布政使张岳崧崇祀乡贤实录》中称,张岳崧“仕官数十年未尝增置产业,敝庐数椽足蔽风雨而已。”

  在今天的高林村张岳崧故居中,传说有一根由他本人亲立的“耕读柱”,也有人说是“悔过柱”,以此用来告诫后人世家不忘耕读,提醒自己自省为官之道。

  传承德孝拟定《家训十则》

  百善孝为先,孝为德之本。张氏家族诗书门第的传承正蕴含着深厚的德孝文化。

  17 岁时,张岳崧还在定安县求学,为之后的考试做准备时,其母周氏一病不起。张岳崧为了照顾母亲日夜操劳,丝毫不怠慢,长年累月,张岳崧不仅磨出了一手老茧,自己也感染了呼吸道上的疾病。在母亲去世之后,悲痛的他还要在村中开馆教书贴补家用。

  嘉庆十六年( 1811 )张岳崧参加了例行的翰林院庶常肄业考试。考试过后其心里挂念老父亲,想到自己在京多年却从未返乡,便以父亲八十大寿为由请假南归,回乡为父亲祝寿。当他再次踏进高林村见到老父亲时,张岳崧激动落泪。然而,正是在其停留期间,嘉庆十八年( 1813 )正月,父亲突然因病去世,张岳崧不得不继续待在家里守制三年。根据清朝的礼制,守制满二十七个月即可当三年。期间,应乡亲家人邀请,为张氏修订族谱,撰写《张氏族谱序》。

  在修订族谱时,张岳崧还精心拟定《家训十则》,“略举十事,原本五常,既用自箴,亦以共勉”。《家训十则》内容包括《官箴》《民则》《劝孝》等,体现了张岳崧重视教育对家庭的影响,从家庭内的个人行为,到对外交往为官方面列下守则,将好的家风传承下去。

  转自海南日报

  

责任编辑:汪诗娴
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